中国酿酒行业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白酒属于我国特有酒品,其年消耗量位于世界蒸馏酒第一,其中浓香型、酱香型和清香型白酒是三大主要香型白酒,多年来持续主导市场地位。白酒多以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进行开放式固态发酵,大曲为白酒酿造提供了必须的微生物及酶资源,造就了白酒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提高白酒发酵过程稳定性和提升白酒质量是目前整个白酒行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技术难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黄晓宁、陈晶瑜*等人选用前期分别由浓香型、酱香型和清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的株芽孢杆菌进行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测定,筛选特性优良菌株用于白酒强化发酵,验证其对挥发性代谢物质的贡献。通过筛选得到内源性特定功能芽孢杆菌,为白酒强化发酵及大曲发酵剂体外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菌株资源。
1、芽孢杆菌酶活性评价
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测定
如图1所示,清香型大曲来源的芽孢杆菌酶活力普遍较高,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S-1与地衣芽孢杆菌B.L-1具有最高产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力,其淀粉酶活力分别为(92.6±1.6)、(71.1±2.4)U/mL,蛋白酶活力分别为(66.4±3.6)、(56.6±2.4)U/mL。而浓香型和酱香型来源的芽孢杆菌酶活力普遍低于清香型大曲,此结果与LiuJingjing等研究结果一致,清香型大曲的淀粉酶活力普遍高于浓香型和酱香型大曲。
芽孢杆菌发酵液SDS-PAGE及蛋白酶谱分析
以淀粉酶活力为13U/mL作为临界值,选择酶活力相对较高的14株芽孢杆菌粗酶液中的蛋白质分布情况(图2),通过SDS-PAGE分析,可见芽孢菌内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布较广,同时存在同种菌株内蛋白差异性。其中B.S-1发酵液中蛋白酶种类最丰富(图3a)。由于B.L-1和B.S-1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最高,蛋白酶谱中显示的蛋白酶种类丰富,因此选用这2株菌进行强化发酵。2、芽孢杆菌强化发酵
理化指标分析
酒醅理化指标的测定,是衡量白酒发酵的重要参数。发酵结束后,分别测定酒醅中的水分含量、酸度及pH值(图4A)。模拟发酵中理化指标pH值、总酸度和水分含量总体与工厂大生产结果相似。强化B.S-1组水分含量高于对照组,强化B.L-1组总酸度高于对照组,可能由于强化B.L-1后,增加了有机酸含量,或是减弱了酒醅微生物对酸性物质的降解作用,但3组之间pH值并无显著性差异。故强化发酵后,酒醅基本理化指标并未出现很大差异,发酵稳定进行。
挥发性代谢物分析
发酵酒醅中共检测得到38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酯类、酸类、醇类、醛酮类、酚类和杂环类。其中强化B.L-1组中的中的酯类、酸类、醇类和其他类物质的总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强化B.S-1组中酯类,酸类和醇类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醛酮酚类物质含量显著提高(图4B)。通过对比不同类别代谢物分组中的各物质的相对丰度(图5),可以看出,B.L-1和B.S-1强化发酵后乙酸乙酯的相对含量均有所提高。3、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代谢组分析
总体代谢物层级聚类和PCA基于强化发酵后风味物质的构成,采用HCA对不同实验组进行聚类(图6A),B.L-1组较B.S-1组和对照组距离更远,说明代谢物变化较大。通过PCA模型从整体上反映添加不同芽孢杆菌强化后的发酵酒醅中的代谢差异,累计模型拟合度良好。B.L-1组与对照组在PC1方向上差异显著,而B.S-1组和对照组在PC2方向上差异较显著(图6B),通过图6C看出,乙酸乙酯、辛酸乙酯、2-甲基丁酸酯、己酸乙酯苯乙醛等物质贡献了PC1方向的得分,而乳酸乙酯、苯乙烯、4-乙基-2-甲氧基苯酚、辛酸、4-乙基苯酚、1-己醇等物质贡献了PC2方向的得分(图6C)。差异代谢产物分析采用同时满足基于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变量差异倍数(foldchange,FC)>1.5或FC<0.5和t检验P≤0.05确定强化组分别与对照组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如表2所示,在强化B.L-1和B.S-1组分别有21个和1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4-乙基-2-甲氧基苯酚,辛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四甲基吡嗪在2组强化中均显著性增高。4-乙基-2-甲氧基苯酚又称4-乙基愈创木酚是白酒中的特征香气物质之一,其来源主要是通过微生物降解与木质素相关的酚酸类物质形成。结论
通过对浓香,酱香和清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淀粉酶和蛋白酶特性的分析,筛选出地衣芽孢杆菌B.L-1和枯草芽孢杆菌B.S-1,模拟清香型白酒发酵工艺进行强化发酵。发酵结束后强化B.L-1组酒醅中多种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强化B.S-1组中主要是醛酮酚类物质含量有所提高。其中4-乙基-2-甲氧基苯酚、辛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四甲基吡嗪在2组强化中均为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通过强化不同芽孢杆菌进行模拟发酵可以显著提高酒醅中挥发性物质含量,菌株B.L-1和B.S-1均具有作为功能微生物进行大规模强化发酵的潜力,也可用于大曲人工合成群落中淀粉及蛋白质降解功能菌及健康因子产生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基于酶学特性分析进行产酶优良菌株的筛选是一种高效的功能菌株筛选途径,可广泛用于白酒及其他传统谷物类发酵食品中。本文《基于酶学特性筛选大曲来源芽孢杆菌用于强化酿酒》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2卷10期-页,作者:黄晓宁,刘晶晶,韩北忠,陈晶瑜。DOI:10./spkx---。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草鱼胰蛋白酶的亲和纯化及酶学性质蛋白酶制剂对虾酱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陇西腊肉传统制作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对脂肪水解及氧化的影响源自泡菜的植物乳杆菌产新型广谱抑菌细菌素的特性分析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不同地区蛋源表面微生物的比较高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发酵对鹰嘴豆酸面团生化特性及其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利用牡蛎制备DPP-IV抑制肽及其活性分析鱼肠道中抗氧化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植物乳杆菌p-8转化亚油酸为共轭亚油酸的分析基于宏转录组学解析不同贮藏时期冷鲜滩羊肉微生物代谢过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普鲁兰酶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基于基因组挖掘技术的新型谷氨酸脱羧酶基因挖掘及表达鉴定腐乳丁酸及产丁酸菌发酵特性分析分段发酵模式对郫县豆瓣甜瓣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产品品质的影响茶叶预防紫外辐射应激损伤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添加灰树花粉面团的酶法改性及面条品质评价苹果多酚/果胶相互作用及其对浊汁体系理化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噬菌体在控制肉源致病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催熟对采后菠萝品质的影响与光谱识别不同模拟流通温度对桃果实硬度和糖酸品质的影响原料肉贮藏时间对牛肉发酵香肠中微生物菌相变化和蛋白质降解的影响果蔬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进展西式熏煮火腿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细菌多样性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分析木薯淀粉基膜材料的研究进展两种香米在不同温度储存过程中理化性质和食用品质的变化花椒麻素的生物功能研究进展水杨酸和硝普钠协同处理对芒果贮藏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蛋白质氧化和翻译后修饰对肉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牛磺酸-水解大豆蛋白复合体系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影响植物提取物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抑制机理的研究进展辅酶Q10经蛋白激酶A/胞浆型磷脂酶A2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核黄素结合肽的生物活性及结构表征榴莲核黄酮的提取及其对秀丽隐杆线虫氧化和衰老的影响口腔软摩擦理论与测量技术及其在食品感官感知研究中的应用原花青素B2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应用IlluminaNovaSeq测序技术比较3种杂粮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电子束辐照对猕猴桃品质及抗性系统的影响连翘叶连翘苷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蒸汽爆破处理苦荞麸皮膳食纤维改性分析修改/编辑:袁艺;责任编辑:张睿梅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食品科学》编辑部拟定于年8月14-15日在北京举办“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为期两天。欢迎您参加此次培训班。长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