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沁源绿色发展看沁源

沁源麦方地产高薪聘请:房产销售员10人,男女不限,保底工资,提成高,月收入万元以上。每月休息4天,上班不影响接送孩子,不懂行的人也可工作,公司统一培训上岗,有销售经验者优先录用。招聘绿色发展看沁源风起沁河,绿漫太岳。

沁源,是河的源头、林的海洋、花的世界、鸟的乐园;沁源,是人们盛夏避暑的天堂、摄影家流连忘返的地方。

绿色,是沁源的四季底色。

森林覆盖率接近60%,位居全省第一;植被覆盖率超过90%,被誉为“天然氧吧”;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在%,是山西相对富水区;盛产近余种中草药,是“北药之首”;已发现并有记载的鸟类有余种……沁源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绿色,是沁源的眉眼神韵。

青山环城、碧水中流,灵空山、沁河源头、花坡、芊林背、龙凤峡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沁源围困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百草文昌楼、介公庙等人文景观,将大美沁源装点得眉眼清澈、唇齿夺目、光彩熠熠、神韵尽显。

绿色,是沁源的潜力所在。

打造“灵空山康养特色小镇”“琴泉山森林康养小镇”“永和水库水上运动基地”“山地自行车、越野车竞赛基地”“景凤、交口、法中美丽乡村”等一批绿色康养品牌,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带来新需求、催生新产业、形成新增长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一件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这件事就是生态环境保护。他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沁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山水资源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确立“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提出了“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将“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作为五条发展路径来抓,做足、做实、做大、做优“绿”文章,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努力当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样板地、模范区。

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深呼吸小城佳”,“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无数“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11月13日,沁源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市唯一。

“世外桃源,山西沁源。”

一座文化丰富、产业高端、环境优美、活力迸发的生态之城、文旅之城、康养之城呼之欲出。

擎绿色旗高站位,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10月24日,阳光和暖,清风拂面。

沁源县秋冬季义务植树暨造林绿化现场推进会后,县委书记金所军,县委副书记、县长徐计连等县领导纷纷扛起铁锹、拎着水桶,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刨坑栽树,挥锹培土,扶苗踩实,直到打围堰浇水,每道工序和环节,都做得十分细致、认真,忙得热火朝天。

不到半天工夫,余株树苗迎风挺立,展现勃勃生机,为生态沁源、美丽沁源建设又新添了一片绿色。

一锹土,种下的既是树苗,也是生态文明的希望;一桶水,浇灌的既是土壤,也是美丽沁源的梦想……每年,金所军、徐计连等县领导都会身体力行,带头与群众一起参与植树,以实际行动当好“生态文明的践行者”“造林绿化的参与者”“绿色发展的推动者”“美丽沁源的建设者”。

“正值全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召开年秋冬季义务植树暨造林绿化现场推进会,既是全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县干群一定要勠力同心,建设好、守护好太岳山上的这片绿水青山。”金所军言之凿凿、字字千钧。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擦亮生态招牌,不断厚植绿色优势,不断拓展新时代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徐计连语重心长、饱含希望。

绿水青山,是沁源最亮名片,也是最大资源。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做好“山”文章——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县委、县政府强化“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松”理念,确立了“山上造林、山下绿化、逐年递增”思路,启动大规模绿化、大范围绿化、大面积绿化行动,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做足、做实、做大“增绿、增色、增景”文章,巩固提升生态底色。

实施荒山、荒坡绿化,做到“无山不绿”;实施河道滩涂生态绿化,做到“有水皆清”;实施村庄、企业绿化美化,做到“村企有景”;实施原生态草地、湿地水草、园林花草、野生花草的治理开发,做到“绿草如茵”;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做到“人人多栽一棵树、家家多种一片草”。

实行“林长制”,启动实施“十万亩连翘、沙棘种植”“百万株乡土树木村企绿化”“千里通道两侧绿带花廊美化”“十百千工程”。目前,种植连翘特色经济林2.6万亩、乡土树木34.6万株,完成.85公里县道、乡道、村道绿带建设,种植柳树、松树、杨树、柏树、桧柏、香花槐等28.7万余株,完成造林任务3.27万亩。全力打造园林城市,完成林下裸地治理20万平方米,见缝插绿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77%,初步形成“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做活“水”文章——

沁源境内有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均降水量.7毫米,年均径流量2.6亿立方米,是沁河源头,是山西相对富水区,素有“三晋生态第一县”之美誉。

县委、县政府实施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护源水、用活水、强管水“六水共治”工程,让水流旺起来、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

建立沁河源头国家湿地公园,加强沁河源头生态保护。全面实行“河长制”,在“六水共治”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沁河源头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实施了紫红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和龙凤河上游植被恢复工程;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规划建设沁河源头湿地、曹家园湿地和尚义湿地,构建沿沁河水生态系统,打造“百里沁河生态绿廊”。目前,沁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

做通“路”文章——

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修路”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沁源落地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实施黄土坡隧道工程,加快推进黎霍高速、平安高速(平遥-沁源-安泽)、太岳通用机场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近年来,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全县建设县道、乡道、村道条、余公里,实现了乡镇与乡镇、村与村、景区与景区柏油路、水泥路贯通相联,打通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通道。

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打胜净土保卫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呵护那重山、那方水、那片天!

山巍巍、林青青、水潺潺、天蓝蓝、路迢迢,今天的沁源呈现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对这方“诗意的栖居地”,诸多专家学者等纷纷点赞——

“沁源,山美、水美、人更美。”

“生态好不好,只有鸟知道;沁源好不好,到处都是鸟。”

“沁源最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已有的、存在的成就,还有她内在的智慧、潜在的未来。”

“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到沁源走一走、看一看,沁源确实是一个值得人来欣赏、来体验的好地方。”

……

沁源的绿,诗意盎然,灵动飘逸,让人遐思无限。

沁源的绿,生机勃发,活力四射,浸润太岳大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道上,沁源阔步向前、扎实登攀!

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

走绿色路

高品位,做好兴文尚旅、文旅康养的文章,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

“五岳归来不看山,灵空归来不看松”。

一场细雨过后,坐落于沁源县西部的灵空山云雾笼罩,空气分外清新怡人。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松林间云蒸霞蔚,古寺宝刹若隐若现,宛如一片世外桃源。

从灵空山镇沿着平整宽阔的道路一路向北,可到达王陶乡花坡村,夏季的花坡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美丽公路”像一条项链串起了沿途美景。

行走在沁源大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图景徐徐铺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在这里落地生根,化为一场生动实践。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沁源品牌,依托生态优势,发挥生态优势,坚持把“兴文、尚旅”作为转型的方向,积极打造文旅融合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沁源县打开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通道。

做足“绿色”文章,挖掘“绿色”文化,以文化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0月18日,“乡村复兴论坛·沁源峰会”拉开帷幕,在工业遗址里翘楚论剑,在传统村落中群策群力,让乡建智慧的“源头活水”注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广袤土地。

32位建筑设计、规划运营、文化旅游、民宿实践、内容传播等领域专家学者、业界领袖、乡村建设实践者,结合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发展。

“文化+生态”,绿色沁源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敞开大门迎客来。

全国主流媒体“绿色沁源”行大型采访活动;省书法家协会赴沁源开展山水画写生活动;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森林帝国》绿色沁源新书发布会;绿色沁源媒体聚焦大型采访活动暨摄影大赛;绿色沁源第8届十月诗会;“绿色沁源DOU起来”战略合作暨抖音大赛;“飞越绿色沁源,全国无人机航拍大赛”;年沁河论坛;首届“国际观鸟节”;年“绿色沁源杯”无线电测向定向锦标赛暨“山西坐标,绿色沁源”山西省GPS定向越野赛;全国自驾游俱乐部走进绿色沁源……

一系列全国性、全省性的大型赛事和文旅推介活动在沁源县落地开花,让绿色沁源声名鹊起。

“项目+生态”,绿色沁源以软硬皆优的发展环境,阔步迈上新台阶。

北上进京参加“沁河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京展”及“文旅融合座谈暨招商推介会”;“绿色沁源”招商引资(北京)推介会签约32个项目、总资金.5亿元;“绿色沁源,走进清华”系列活动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签订具体合作协议,招揽高层次人才为沁源出谋划策、献计出力;组织全县秋冬季48个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吹响重点项目建设“冲锋号”……

一个个量大质优、后劲十足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沁源县生根发芽,让生态沁源根深本固。

构建“全域”格局,深化“康养”理念,以旅游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行走沁源,处处皆景,四季皆美。以景凤乡古民居—西沟森林人家—石花岭—菩提寺—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为自驾西线,原始的风貌遗存,悠久的革命精神,浓厚的人文韵味散发出迷人魅力;以沁河源头—芊林背—灵空山为东线,雄奇险峻的自然胜景,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10月31日,“金秋十月·绿色沁源”全国自驾游联盟走进沁源自驾游线路发布会暨座谈会上,发布了自驾游线路、徒步线路两类和外地游客从周边9个县区进入沁源的16条线路。

这是沁源县构建“全域旅游+全域度假+全域康养”大格局的重要一步棋。

融合发展,一花引来百花香。

沁源县对县域内以灵空山、菩提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点;以花坡、芊林背、沁河源头、龙凤峡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点;以沁源围困战纪念馆、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点;以沁源袖珍古城、王头、任家庄、豆壁、大栅、古寨、马森、下兴居等为代表的古堡民居旅游点,以及其他现有景区、景点进行全面挖掘、包装、整合、打造,有机贯通各景区景点,形成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建设“全域旅游大乐园”“全域康养大田园”“全域度假大游园”“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友善大家园”。

文化旅游,美了家园富了民。

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街头文艺表演、秧歌赛、九曲黄河阵、书画展、非遗展等文化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全县各乡镇以节令、习俗为主题,开展精彩纷呈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赤石桥乡田园综合体牡丹观赏月、中峪乡金菜花旅游文化节、交口乡“交口情·菩提缘”文化旅游节、景凤乡首届国际宠物生态露营节暨第四届生态运动帐篷节、韩洪乡“中国·沁源土豆花开季”文化旅游活动等,实现了“乡乡有节庆、月月有活动”。

生态康养,满目胜景皆宜人。

沁源县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值高,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连续五年获评中国深呼吸小城佳。县委、县政府积极申报“中国天然氧吧”,突出运动康养特色,加快发展生态康养项目,医院,打造“灵空山康养特色小镇”“琴泉山森林康养小镇”“永和水库水上运动基地”“山地自行车、越野车竞赛基地”“景凤、交口、法中美丽乡村”等一批绿色康养基地,以养心、养生、养老为发展方向,构建集旅游、医疗、康复、保健、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康养旅游产业体系,创建“冬游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绿色康养旅游品牌,把沁源逐步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旅游康养胜地。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在沁源,绿色生活,就像沁人心脾的阳光雨露,折射出绚烂彩虹。

面向未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文化体系还是全域旅游格局,沁源都将向着更绿色、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绿色产业助力绿色崛起。

打绿色牌

高质量,做好兴绿富民、绿色崛起的文章,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田园乡村美如画,沃野千里地生金。

农业与绿水青山最为亲近。在沁源,绿的技术、绿的模式、绿的产品就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飞腾在田野间、工厂里、游园中,演奏出最美的绿色旋律,舞动在绿色品牌农业发展的路途上。

软糯美味的现炸土豆、多汁酸甜的西红柿、浓郁香醇的美酒……9月24日,在沁源县庆祝年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土豆丰收节”开幕式上,各种特色农副产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马铃薯种植是沁源县的传统产业,也是“一县一业”主导产业。仅韩洪乡依托沁丰薯业有限公司,种植马铃薯余亩,种薯培育余亩,建成了全县首个马铃薯种薯培育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发展马铃薯延伸产业,建成了年产80万吨的标准化、自动化粉制品厂,目前已投入运营。

稳定发展传统产业,是沁源县大打绿色牌,做好兴绿富民的重要抓手之一。

绿色生态理念早已扎根,并且开始枝繁叶茂: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中药材种植业,亦或是特色种植业、健康养殖业、小杂粮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休闲农业,生态的底色始终不变,而内涵却在不断丰富。

药材飘香富路宽。沁源县道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野生中药材有近余种,主要品种为连翘、党参、苦参、黄芪、黄芩、柴胡等,仅野生连翘面积达35万亩。沁源县发挥资源优势,加强道地中药材种植管护,科学采集、加工,实现高附加值。同时,种植观赏性中药材1.4万亩。

特色种植激活力。有机旱作封闭示范区高山蔬菜种植发展迅速;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化发展;夏季草莓种植建成集品种引进、土壤改良、栽培管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设施有机草莓种植示范基地;食用菌产业打开销路,种出好“钱”途。

健康养殖断穷根。建设优质黑山羊、优质肉牛、肉驴、土鸡等养殖场,一大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企业,带动更多群众发展产业增收。

与此同时,鼓励发展谷子、豆类、莜麦、荞麦、高粱等小杂粮种植产业;创新发展腐竹、马铃薯粉制品、食用油、小米、酿酒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在沁源,高效生态农业道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干到底。

绿色如何持续生金?沁源的众多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靠两点:一是质量有保障后的品牌溢价,二是农旅融合后的价值延伸。事实证明,只要有效益,主体发力绿色农业,便有了内生动力,也会更加注重品牌效应。

绿了山川,亮了名片,沁源品牌建设“拼”出一条强农路。

“好乐”草莓就是个典型案例。多年来,沁源县好乐草莓庄园种植有限公司一手抓产品质量,一手抓品牌化,两者相得益彰,注册的“好乐”草莓获得山西名牌产品。有了好价格,绿色生态建设快马加鞭。

此外,山西中镇乐购公司与上海青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沁源县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年,完成18个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绿色5个(食用菌和南果梨等)、无公害13个、地理标志5个(黑山羊、黄芪、连翘、苦参、黄芩)。

以农兴旅,以旅强农,沁源农旅融合“融”出一片好光景。

以沁河镇闫寨村“水漾年华”为龙头,总投资2.3亿元,建设以特色立体种植试验示范、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科研开发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

景凤乡社科休闲农庄旅游产业项目总投资1.5亿元,打造集采摘、垂钓、农耕体验、避暑休闲、婚纱摄影、森林漫步、越野车趣味赛等活动为一体的康养胜地;

马森村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及采摘体验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亿元,同步建设休闲农业不同季节性各类优质水果、蔬菜采摘园、体验园。

绿色农业结硕果,绿色工业筑基石。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沁源县坚定走“减、优、绿”之路,加快推进通洲集团万吨综合煤化工等重点项目,实施鑫益煤业万吨洗精煤改扩建、常源焦化烟气治理等技改项目,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57%以上。

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沁新集团锂电池负极材料一期项目投产达效,开工蒸压粉煤灰制砖、万吨液氧仓储灌装等项目,常信煤业18兆瓦瓦斯发电等新能源项目进展顺利,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62%。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开发二青会本土文创产品36项,全县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绿色产业助力崛起。紧紧抓住中央赋予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新机遇,跟踪前沿、延伸链条,引进项目、重点突破,坚持去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相结合,加快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煤焦电、煤焦化、煤气化循环产业,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积极发展通用航空、药食同源、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现代产业体系正加速形成。

生态兴,文明兴;生态美,沁源美。

绿色,已成为这里最耀眼、最动人的色彩,为沁源的明天勾画出一个美好未来。

短评

与美共进逐绿而行

王宏

一城绿色,处处明明秀秀;

一个沁源,时时红红火火。

“英雄的人民”再夺魁,“英雄的城”又称雄:11月13日,沁源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市唯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沁源始终牢记教诲,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出了一个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样板,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经验和启示。

牢牢把握核心定位,绘就绿意盎然的“生态底色”。“生态”是沁源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价值。因此,夯实生态环境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沁源绿色发展的主旋律、主基调。沁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山水资源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确立“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提出了“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将“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作为五条发展路径来抓,做足、做实、做大、做优“绿”文章,护美绿水青山、做强金山银山,努力当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样板地、模范区。

牢牢把握内在要求,激活澎湃有力的“生态引擎”。绿色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来支撑。看沁源,深度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发展支撑,培育壮大产业,让经济生态为绿色发展夯基。看沁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社会生态为绿色发展固本。看沁源,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自然生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生态,让自然生态为绿色发展培根。看沁源,发挥文化优势,推进文化旅游融合,让文化生态为绿色发展塑魂。看沁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戮力同心、久久为功,让政治生态为绿色发展护航。

牢牢把握奋斗目标,增进人人共享的“生态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生态福祉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从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出发,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沁源倾力兴绿富民,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特色凸显的丰厚旅游资源、扮靓城乡的全域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增收,人人尽享“生态红利”。

美丽幸福需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成就美丽幸福。我们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自觉将绿色发展理念植根心中,持续对标一流、实现自我超越,让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来源:长治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面向沁源全境有偿征稿:如果你身边发生奇闻异事、搞怪搞笑、原创自拍、交通事故、沁源风俗、沁源美食等相关稿件,请联系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feibdfcz.com/afhzz/3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