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三条: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青龙注解:何为温病?伤寒论也有提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这里太阴之为病指的手太阴肺;脉不缓不是伤寒中风,不紧不是伤寒紧脉;动数是温病正脉。
2:或者两寸独大指的上焦心肺,因为寸脉侯心肺。3:尺肤热一般两种解释,一个指的手臂前段。一种全身肌肤发热。4:午后发热,指的阴虚,因为温病必然伤阴,所以说午后热为主。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青龙试注:初起温病用桂枝汤被人诟病,说温病属于热病,用热药显然错误。温病内热不甚恶风怕冷明显可以用桂枝汤;只是吴鞠通篡改伤寒论原文确实不对。伤寒论当中一条说: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而这里吴鞠通所说但热不恶寒,而渴者,显然也是类似白虎汤。用银翘散也是热邪不甚用白虎汤太早,用早了就会凉遏,因此用银翘疏卫清肺;何况吴鞠通称银翘散为辛凉平剂,白虎汤属于辛凉重剂。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吴鞠通自注:因为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青龙试注方剂组合:本方吴鞠通称之银翘散,可以确定银翘为主药,清热解毒,解哪里毒?吴鞠通温病条辨分三焦卫气营血辨证,银翘药对显然是为了解上焦心肺之毒;银花连翘虽然属于气分药,但是体轻性浮,因此也有疏解卫分退热发汗作用。张锡纯说: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夜微汗,翌晨病若失。
吴鞠通还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欲护其虚什么意思?吴鞠通解释说: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因此吴鞠通说虚乃至精虚是其一;
其二;我理解吴鞠通尊叶天士所所说,温病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虚不是真得虚,而指热邪容易逆传心包,因此银花连翘竹叶虽然清气分也入血分请心包之热,提前预防热邪逆传心包。大家在看清营汤里边就有这三味药透热转气,所以说欲护其虚。
另外本方体现治疗精虚在哪?其实银翘散还有一法,加玄参。本经:说玄参....补肾气,令人明目。吴鞠通在增液汤解释玄参说道: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现代更认为玄参可以治疗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温毒发斑、目赤、白喉、疮毒。因此温病初期咽痛明显的,银翘散当中除了加大青叶射干等清热解毒,还需加玄参以增强疗效!
张文选提出关于“玄参银翘散”问题;他说吴塘《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所载银翘散方中无玄参,方后加减法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这说明银粗散中没有玄参。但是,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8、40条,却有“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与“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两个去玄参的方剂。这又说明银翘散方中有玄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更有“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由于吴塘对于银粗散中使用玄参的问题,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不仅给后世的研究造成了混乱,引发了所谓银翘散中有无玄参的长期争议,而且遭到了学术界的严厉批评和非议。
他说:从《温病条辨》的相关条文来看,吴氏在用银翘散时,有两个惯用的手去:一个是没有玄参的银翘散;另一个则是加了玄参的“玄参银翘散”。他在去玄参或倍玄参时,实际上指的是后一个“玄参银翘散”。遗憾的是他没有把这一问题交代清楚。基于这种认识,我主张把银翘散分成两方,一方就是通常所说的银翘散,不含玄参;另一方可称之为“玄参银翘散”,含有玄参。
方子当中桔梗甘草为经方,专治少阴咽喉疼痛,吴鞠通再加牛蒡子疏风利咽喉;荆芥薄荷淡豆豉属于卫分药,轻清疏解卫分,透热散热,正如赵绍琴老说“开门缝”散热;不许大开门户,只能少少疏解之意。如果有汗薄荷荆芥淡豆豉可以去掉不用;而芦苇根这是清肺热,千金苇茎汤里边主药,不是为了教科书所言清热生津!
综合分析银翘并不是辛凉解表剂,而是清肺卫之剂,兼顾可以预防热邪逆传心包;所以教科书所说都是错误的,故而赵绍琴老说清解剂是有道理的,不能说辛凉解表,里边含义不同。因为温病是口鼻吸收热毒之邪(所以现代人戴口罩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非皮毛感受热邪,故而不能说辛凉解表,跟伤寒有本质区别!
关于吴鞠通本方理论有几点他自己做了说明:
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谓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张凤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临床病例说银翘散
前两天一个同学咨询我,说一个孩子发热咽痛,他开两次药仍然反复发热想知道问题出在哪?
我们分析一下,无汗,恶寒,发热,不流涕,咽痛,舌淡红。显然症状来说,卫气合邪了。为啥这样说,无汗怕冷,表证,咽痛舌红内热。所以说表里同病,温病属于卫气合邪。
问题又来了,怎么区分温病伤寒呢?其实伤寒温病不必区分太细,按照这个小孩发病症状初诊看,已经化热入里了。不是单纯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这位同学采用麻黄汤合升降散加减,汗出热复,显然属于温病。《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药方分析虽然有治疗咽痛牛蒡子僵蚕等,显然清清热力量不足,而且辛温有余,火上浇油,岂能不热。
这就没有分析对。如果我开会选用防风通圣法加减。比如麻黄荆芥防风薄荷桔梗牛蒡子连翘黄芩甘草竹叶这些,不至于助纣为虐,而且也能解表。
二诊发热,舌苔剥脱,仍然咽痛有汗,虽然改用银翘散加玄参玉竹仍然发热为何!?
为何看起来都差不多,也是银翘散加减,他用无效,我用就能有效吗?这就对病情分析方面和药加减方面不熟悉导致的。先看效果吧。
就二诊来说,一诊误汗助热,加玄参玉竹养阴是对,毕竟舌苔剥脱了。但是后边蝉衣荆芥淡豆豉就不能用了,因为这些多少还是发汗伤阴。所以我的处方避免在发汗,即便微汗也不行。温病有存的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明训,岂敢不从!
除了发热还有一个症状就是咽痛,咽痛就是一个病灶,用药针对性不足,虽然银花连翘桔梗牛蒡子玄参僵蚕等,普通的效果尚可,误治助火当然再用这些就差了。而我在此基础又加大青叶射干马勃(马勃缺货未加),加强清热解毒利咽喉,针对性加强,所以效果不错,也未反复。当然里边也有病程衰减因素,我处方再正确,时机对了,一剂奏效。
银翘散,我理解加减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就行。
第一:表气闭郁严重,可以学习蒲老加葱白豆豉汤,桂枝羌活这些谨慎加或者绝对不能加。
第二:咽痛厉害,咽喉扁桃腺肿大,可以加大青叶射干玄参甚至赤芍丹皮等加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力。
第三:热邪盛,气分大热口干渴明显可以加石膏知母,合白虎汤有银翘白虎之意!
第四:咽痛发热咳嗽明显,可以加杏仁前胡浙贝母等,吴鞠通加减法里边有这条可以参考。
第五:夹湿可以加藿香郁金等芳香化浊,便稀苔腻再加薏米茯苓白寇也可以。
第六有汗了荆芥防风豆豉这些必须去掉免得发汗伤阴。
总结运用要点:(1)本方为“辛凉平剂”,适于之风热肺卫证,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咽痛,轻咳或者不咳嗽,口微干稍渴,脉浮数,舌边尖红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等见本方证者。由于本方的清热解毒作用,一切发热性流行病如乙脑、流脑、腮腺炎等,具有风热肺卫者均可参用。
(3)根据张文选介绍: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对辨识银翘散证有独特的体会,他提出要注意辨识口气、鼻气、小便,以与风寒表证做出鉴别,如自觉口气热,鼻气热,小便微热者,则为风热外感银翘散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前主任孔光一教授擅长诊察咽喉体征以辨识寒热,如咽后壁红赤,扁桃体肿大甚至化脓者,则非风寒而为风热银翘散证。
名中医用方心悟
孟仲法(中医专家)
以麻杏石甘汤(生石膏25克,杏仁6克·生麻黄5克,甘草3克)合银翘散(银花15克,连翘9克,竹叶、牛蒡子、桔梗、薄荷各6克,荆芥穗3克),加板蓝根10克,黄芩、射干各6克而组成“板麻汤”。具有清热宣肺之功效。主治小儿病毒性感冒(高热、咳喘、烦躁、舌红苔黄、脉数)。本方能外散表邪,内清肺热,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故能产生较佳的治疗效果。本方应用多年,疗效明显,本人所著的《儿童肺炎》一书(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第页)曾载此方剂(摘自《名医名方录》第2辑第页)。
马新云(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以银翘散原方(金银花、芦根各10克·连翘9克,淡竹叶8克,薄荷、牛蒡子、淡豆豉、桔梗各6克,荆芥5克,甘草3克)。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小儿风热感冒。其加减如下:
(1)高热汗出,则方中连翘为主.量增至10~12克,银花为辅,量减至7~9克。
(2)发热无汗,四肢逆冷,则重用银花10~15克,豆豉10~12克,薄荷6~8克,荆芥6~9克,加绿豆衣15克。
(3)头痛重加菊花10克。
(4)咳嗽频作痰多喉鸣,加瓜蒌8克,桔梗量增至8~10克。
(5)口渴心烦,重用竹叶10克,加生石膏12克。
(6)发热惊悸不安者,重用薄荷至10克,加僵蚕10克。
(7)高热惊厥,抽搐,加羚角粉0.5~1克(冲服),钩藤10克,鲜芦根15~20克。
(8)咽红充血,去荆芥,重用牛蒡子9~10克,加板蓝根、锦灯笼各10克,栀子6克。
(9)扁桃体化脓者.去荆芥、豆豉,重用银花、牛蒡子各10克,连翘12克,山!豆根9克,马勃8克。
(10)感冒感染已退,舌苔厚腻,湿浊中阻者改银花为忍冬藤10克,去豆豉.加焦三仙9克,川朴6克。
(11)暑季感冒,高热无汗者.荆芥改为香薷3~5克,加扁豆6~9克。
(12)腹泻呕吐去牛蒡子,加藿香3~5克,川朴6克,白蔻仁3克。新加银翘散通治小儿风热感冒,细心辨证,灵活加减,通常3~5剂即见效(摘自《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第页)。
焦树德(医院教授)
我常以银翘散随证加减作汤剂煎服,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起发热等,屡获良效。(我的加减药方如下:金银花、连翘各12克,桔梗6克,薄荷5克,生甘草3克,荆芥穗9克,玄参、生地黄各15克,炒黄芩、大青叶、射干各10克,水煎服)(摘自《方剂心得十讲》)。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米伯让老大夫治疗钩端螺旋体病,中医辨证为卫分证,接诊者例,体温均在39℃以上,全部用银翘散治愈,平均两天退热。
于世良、史定文(中医专家)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道理,多年来用银翘散加滑石18克,木香6克,白芍、葛根各15克,治疗急性菌痢、头痛、身热、微恶风寒,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等,每收良效,较通常治痢方药效果为佳。用银翘散加僵蚕15克,蝉蜕10克,治疗猩红热10例,中期热毒壅盛,气营两燔去荆芥、豆豉,再加瓜蒌30克,元参20克,黄连、大黄各10克。猩红热全部顺利治愈。用银翘散加葛根12克,大黄10克,升麻6克,升降结合治疗多发性毛囊炎。加滑石、蒲公英各30克,鲜白茅根60克,治疗热淋、血淋(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面见风热表证者,每获显效。据李超荆氏报道,去甘草、淡竹叶,加栀子、防风、生地黄和芦根治疗急性子宫肌内膜炎,有良好效果(摘自《中国名方精释》第16页)。陈耕华(中医专家)湖北黄冈地区一中医对急性病例中属风热袭表型的例病人,选银翘散加减治疗,全部获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银翘解毒丸对湿热型胃炎有良好的疗效。施治于上腹部胀满,食欲减退,舌苔黄腻或黄,除肝胆疾病外的急慢性湿热型胃炎病人43例。治疗结果:有效42例,无效1例[摘自《新中医》;(4):32」。蒲辅周(名老中医)以银翘散治疗乙型脑炎初起时,多在本方中加入葱白豆豉,以增强透邪外出之力。若见心烦不用葱白,加栀子,以宣解郁热,其效更捷。并常以治乙型脑炎初起邪在卫分症,每获良效(摘自《蒲辅周医疗经验》)。刘志明(中医专家)以银翘散加减治疗乙型脑炎邪在卫或气的轻型病症。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脑炎高热期用辛凉透表的方药常能透出一种黏汗或臭汗;汗后体温下降,病情随之好转[摘自《中医杂志》;(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