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横
(此文自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新华日报太岳版转载。这个合作社的内容与日前本报介绍的晋察冀的劳动互助合作社大体相似,读者可□看该文。——编者)
沁源上兴居以农业为主的曹先亮劳动合作社共包括十一户,二十四人,内妇女五人。去年共增加土地六十九亩,庄稼比往年上上粪多,多锄一次,多堆一次,每亩多产粗粮一斗。单粮食即比往年增加七十石七
斗。其中有七家有富余粮食,一家已做到“耕一余二”、三家做到“耕一余一”。现在已有十二人向合作社入了股金。
现在把这个合作社一年来组织发展的情形,做一初步的分析:
第一个特点,社员大部分都是穷人,大家很团结。十一家就有八家是佃农或贫农。去年开荒时,有四家在政府贷粮贷款的帮助下,才开始闹开的。如队长王栓则、李天会等,过去常年是锁着门在外打忙工,常年烧不着火。在年龄和劳力上,是参差不齐的;但是,除过二个懒汉和一个念书人外,余下的全是从小受过苦的庄稼汉。因此,他们都是努力的劳动,互相帮助。
第二个特点,是以农业劳动互助组为基础,建立和扩大成为各种副业劳动的互助合作社。在互助上,是变工、调工、札工和雇工的结合。
基本社员,就是农业互助组的组员,曹先亮和王栓则是全村农业互助组的指导员和队长,而曹先亮又是合作社的主任,合作社又是以农业互助组为主。他们最初是合作打油柴,熬色业膏子。除每个工分红七十一元七角外,每人就在□红利中抽出一百元,做“染坊的基金,七八月间,在新华颜料厂”的帮助下,正式成立了合作社。社员是自愿参加入股的。一开办就吸收了不少组外人参加,现在,正继续吸收其他互助组和群众参加。
参加农业互助组的,不是每户限于一人,也不是以家庭全体劳动为单位,而是,在以家庭为基础上,自觉的抽调一个以上的男女主要劳动参加,所以参加的人也不是非长期参加不行,一年来,临时参加而又退出的,就有十三人,经过教育,才有了今天的基本人手。有四家几乎是全家人参加的。十一户共有男女劳力三十七人,就有二十四人参加互助组,占全户所有男女劳力百分之六十五,平均每户有两人以上参加。所以,它又是以家庭为基础的集体性的劳动,还比那以主要劳动力为基础的集体劳动,又提高一筹了。
正因为参加合作社的社员,是以农业互助组的组员为主,他们多数又是贫农,所以,在生产方式上,又形成几个新的特点:在每做一件活时,不一定是先做完本组以后,才实行调工,而是,两者相互调剂,或同时并进。一种是集中火力,做完自己的主要活,再到其他组,或者先做完本村其他人的,再趁空做完自己的。另一种是,一面抽一部分人做自己的,再抽一部分人做旁人的,有时,为了推动其他庄子,就专门抽一部分人去参加,如秋收时,王栓则会亲自带领一部分人,到南园沟去互助。如果同一时期,有两件以上的活做时,即采取轮流开工,或根据自愿结组去做,如夏天有的採色叶子,有的熬膏子,秋后有的开荒,有的採连翘(一种药材),这就是变工和调工的结合,农业劳动和副业劳动的结合。当一件活已经提前做完,有了空时,就开到远处去札工,如夏季到同蒲路去割麦等。这就是变工、札工又和调工结合。但变工基本上是用工还工,调工、札工,则基本上是用工资低工,是雇佣性的短工。所以,通过劳动互助合作社,又把变工、札工、调工、和雇工结合起来。
根据季节不同,这行生产也有主要与次要的分别。在农忙季节,则以农业生产为主,抽空进行副业生产。夏多则以副业生产为主,如採连翘、运输、纺织、磨麦、染布等,在空隙中进行开荒、拾□等农业生产。有些副业生产,则要
抽调出专人来做,如领导染坊合作社,正当群众需要换季染布时,没有染匠,曹先亮就在秋收备战的空隙中亲自动手,染了两万丈布。
工资是等价交换,如男工四十元,女工二十五元,不等价的变成等价,当时还不了,慢慢的来还。农业上的工,也可由纺织做衣服,其他副业所得来还,这是“整拔零还,零拔整还”的办法。向合作社投资,虽仍是钱、物力等价做价,但是把物资折合成钱了,如果有的社员没有粮食吃,或生产临时需要千二八百元,通过合作社就可凭信用借出来,没任何利息。
第三个特点,在时间上是常年劳动互助合作社,在做活上,是件件互助合作,劳动互助合作的范围上,就包括的给更多了。除过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结合外,还有牲畜的□□,粮食的互助,对贫零干部和抗属的优待,对群众生产的推动,以及和参军拥军拥政工作的结合等等。比如出春季开始,集体开荒、下种、锄割麦、采药、打油柴、采色叶子,下雨大,又是熬色叶膏子。夏收以后是染布、熬药,又紧接着秋收,秋收后,又分组进行开秋荒,採连翘、纺织等副业生产。一年来,合作的范围是逐渐扩大起来的。县共有牲畜四头,变工互助时,有两家商议,以物资折工,现在他们集体开荒,打下粮食全作为“义仓”,无利借给少吃喝的人。
通过互助合作,有些不务正的社员逐渐得到改造。使抽大烟的,当巫神的,和有流氓习气的人,都参加了劳动。同时,使家庭关系,也更加和睦了,王栓则父子三人过去各管各,“尿不在一壶里”,现在都回到家里,支撑起门面来。妇女在家庭的地位也提高了,和男人分工合作,吃饭有好吃好,没好吃坏的,大家都是一样。
合作社并且影响了全村组织起来,推动了人人生产,秋季恢复了全村十九个互助小组,旁人借粮借款时,也很容易,合作社以慢慢形成该村农民经济的核心。他们能相互的解决困难,所以使全村百分之五十八的男女劳动力都组织起来。
除生产工作,他们更进一步推动了参军,拥军、拥政等工作,夏季动员参军时,曹先亮带领几个积极组员,没明没夜的到各山庄子去动员参军。战争来时,他们互助组就布置埋地雷,又向群众做宣传动员。慰劳军队时,由于他们互助组打先锋,一早上慰劳品都送齐了,并且超过了任何一次的数字。从这里可以证明,通过劳动合作社,一切工作都能很顺利开展。成了农村工作的核心了。
第四个特点,这个合作社的成功,与领导是分不开的。曹先亮、王栓则都是处处以身作则,吃苦耐劳,舍己为人。他们两个,从开始就是吃苦在先,吃亏在先,夏季青黄不接时,张福来家,家人空着锅没吃的,曹先亮冒着雨过水给他借米。王栓则把自己的困难推开,先把工钱借给别人解决困难。在劳动合作社的工作上,则更是不顾任何疲劳的干。曹先亮白天染布,黑夜还要宣传组织互助组,推动全村工作。王栓则是一面找活调剂劳力,一面还要亲自参加到别的组里,推助互助。他们能够想更多的办法,使大家天天有活做,解决一切穷人的困难,尤其是吃喝困难。曹先亮说:“我只是要求一个进步,工作不落人后。”他们这种忠心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就使他们自己成为团结群众,为群众所爱戴的真正群众领袖和合作英雄。
第五个特点,在经济性质上,它是以家庭经济为主的“民办公助”性的劳动合作社。因为社员所得盈余,基本上归家庭所有,合作社的物质力量主要是社员的劳动力,而它最初又是经过“新华颜料厂”资助建立发展起来的。
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加,收益又为集体资助的社员所共享。这就是曹先亮合作社所以坚持下来,和今后能继续发展的本根原因。
《解放日报》年3月22日三版